秦岭之巅远眺
\n过秦岭
\n文/陈泰湧
\n秦岭于我们,既近又远。近的是距离,远的是时间。
\n2008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很多大事,如汶川之悲,如奥运之喜,对于我个人而言,则是第一次穿越秦岭。迄今已是17年的时光,17年的时间,一个婴儿也渐渐成年,秦岭未变,人间已变。
\n同样有着“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心境的,是此次同行的许老,许老已近耄耋之年,他将此次行程的意义一下子就拉回到了1937年。
\n88年前,卢沟桥的炮声震碎了校园的宁静,为保存中华文化命脉,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长沙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后迁往昆明并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同一时期,北平大学、北平师大、北洋工学院等则西迁西安成立西安临时大学,随着战局的进一步恶化,1938年西安临时大学的学子们则翻越秦岭,南迁汉中城固,更名为西北联合大学(今西北工业大学前身)。许老的父母也走在翻越秦岭的队伍中,他们当时还只是西北联大附中的学生。
\n在许老父亲留下的日记里记载了光辉而悲壮的迁徙过程,他们从西安乘坐火车到宝鸡,从秦岭北侧的宝鸡开始便徒步踏入秦岭的褶皱中,或徒步荒原、或策杖攀崖、或褰裳涉水,经凤县、过留坝县,最终来到秦岭南侧汉中的城固县古路坝。古路坝和成都的华西坝、重庆的沙坪坝并称为“中国抗战时期文化三大坝”,这里虽无战火侵袭,但条件却异常艰苦,学生们以月光为墨,石板为纸,学习只能分成两批,一批是学到夜里两三点钟,另一批是半夜两三点学到早上,坝上长夜,灯火通宵相连,这样燃烧了七年。由于这个偏远山村与中国的抗战史和教育史紧密连接,上万莘莘学子在这里点燃了振兴民族的明灯,这个秦岭深处小小山村的名字也因此在深邃的历史中变得熠熠发光。
\n许老读着父亲留下的日记,要去寻访他们曾走过的路,抚摸他们曾抚摸过的碑刻,去看他们曾看过的秦岭上空的白云和弯月,去听他们曾听过的秦岭林间的风声和水声。
\n秦岭的山道上,每一步都踩着历史的回响,而对我而言,这回响里还藏着一位故人的声音——老罗曾说,秦岭深山中藏着一个留坝,留坝的蝉鸣里藏着另一种人生可能。
\n我们从重庆出发,重庆在秦岭以南,中间还间隔着一座大巴山,我们计划是“逆向”而行,先去汉中城固,然后去宝鸡,最后到西安,预计行程7天。我同行,并不仅仅是为了陪同许老,其中的留坝于我而言也有故人故事。我曾给许老提到过,等我退休之后,一定自驾车去一趟秦岭山中,去留坝,留坝是张良的故乡,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地方,我去留坝并不是为访这些2200多年前的故事,而是要去看我的一位故去友人曾看过的山峦,听他曾听过的蝉鸣。
\n正在翻越大巴山的时候,许老手机响了,收到信息,许老的大姐沉疴病危,正在医院抢救。
\n继续往前走吧,许老说,“我也帮姐姐去看看父母曾走过的路。”这一决定让此次行程变得更为沉重了。我和掌握方向盘的龙老师无法反对,只是悄悄商量:我们尽量压缩行程时间,如果得到不幸的消息,要保证能在一天之内赶回重庆。
\n山还是那座山,人的心境却从一种闲云野鹤般的惬意变得心中坠石般的焦虑不安。相比于我们,见过太多生生死死故事的许老则要稳重得多,生亦何为?死亦何惧?
\n在车上,我也讲了我想去看留坝的缘故。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n在第一次翻越秦岭的时候,老罗坐在我的副驾位置,那还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那一次的自驾行让我们成为了挚友。七年的友情,于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不过十分之一,而这七年的友情却能让我余生不忘。老罗猝然离去,离去前不久他还豪情万丈地拉我入伙,“我们一起来创业,把一些地方的农家组织起来,改善环境,提升服务意识,然后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像候鸟一样,冬天到玉溪的新平避寒,夏天到汉中的留坝避暑……”那是十年前,作为一个旅游行业的“老鸟”,他敏锐地发现了商机,也敏锐地踩在了“乡村振兴”的时代节拍之前。
\n到了留坝,这个小城已然成了避暑胜地,各种民宿林立。
\n走在热热闹闹的老街上,我神色黯然,如果,如果老罗还在,这里或许就真的会有我们一起打拼的事业。
\n行程压缩到了三天,到了宝鸡我们就掉头折返。我们此次旅行没有咀嚼风景,更像是一次“快闪”,下车,踩一踩青石板,摸一摸旧石碑,拿出手机拍几张照片,我们的到来和离去,就如同许老的父母,就如同我的故友,就如同所有的时光,匆匆掠过,然后将所有的印痕都只留在记忆里。
\n越秦岭,有多少“噫吁嚱”的慨叹,就有多少“但愿人长久”的意难平。
\n三天的秦岭之行,时间虽短却并不遗憾,秦岭,自古就不只是一座山,更是一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先秦即开栈道,辟嘉陵水道,秦汉发数万人作褒斜道,抗战时期,古金牛道上建川陕公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建宝成铁路,再然后,一条条高速穿透秦岭,贯通南北。
\n秦岭的石头记得1938年学子们的草鞋印,也记得老罗画在餐巾纸上的民宿草图;秦岭的风听过西北联大师生的晨读声,也听过我对故人的低语——它从不只是山,而是时光的容器,它既能承载民族的希望,也能承载个人的悲伤。
\n山还是那座山,秦岭却不仅仅是一座山,穿越历史风烟,我们逆向追寻历史,却在时光里与先辈重逢——他们曾为未来翻越秦岭,而我们带着他们的故事,继续走向秦岭的未来。
\n(原文刊发于《公民导刊》2025年第9期)
\n图片由作者提供
\n金股配资网中心官网
配资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