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 11 月 10 日发表于《财富》配资理财
我即将对美国的贸易逆差发出警告,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但首先,我得说明两个原因,这会使你对我接下来所言抱有怀疑态度。
首先,就宏观经济预测而言,我的预测记录算不上好。举个例子,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曾对通胀过于担忧。更具体地说,早在 1987 年,我就开始公开担心我们不断扩大的贸易逆差——而正如你所知,我们不仅熬过来了,而且还发展得相当不错。所以,就贸易问题而言,我至少曾有一次“狼来了”。尽管如此,我这次再次发出警告,而且这次是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资金来支撑。直到 2002 年春,我近 72 年来从未购买过外币;自那时以来,伯克希尔已经进行了重大投资,如今持有了好几种货币。我不会透露具体细节;事实上,所持货币种类本身几乎不重要。关键在于其背后的基本观点:持有其他货币就意味着相信美元将贬值。
作为一个美国人和投资者,我实际上希望这些立场证明是错误的。伯克希尔可能通过货币交易取得的任何利润,与公司及我们股东在生活其他方面因美元暴跌而蒙受的损失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
但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负责人,我必须以明智的方式用公司的资金投资。而我终于要把钱放到嘴上所说话里的理由,就是:我们的贸易逆差已经大大恶化,几乎可以说,是在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将我们国家的“净值”转移到国外。
这种转移的延续终将引发大麻烦。请跟我做一个极富想象力的比喻:设想有两个大小相等、彼此孤立的岛屿,分别叫做“挥霍镇”(Squanderville)与“节俭镇”(Thriftville)。这两个岛上,土地是唯一的资本资产,岛上居民生活原始,仅需食物且只生产食物。事实上,每位居民每天工作八小时就能生产足够维持自己生计的食物。长久以来,两个岛上的情况正是如此:各自规定每天工作八小时,整个社会都能自给自足。
不过,最终节俭镇那些勤劳的居民决定开始认真地储蓄和投资,他们将工作时间延长到了每天 16 小时。这样,他们依然只用每天工作八小时所生产的食物来自给自足,同时还能将剩余的一半用于出口,卖到唯一的贸易伙伴——挥霍镇。
挥霍镇的居民对此欣喜若狂,因为他们因此可以不用辛劳工作,却依旧享受着充足的食物。当然,双方是有交换条件的——不过在挥霍镇看来,这似乎无伤大雅:节俭镇为换取食物,只要求获得“挥霍债券”(当然,这种债券也是以“挥霍元”为计价单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节俭镇积累了大量挥霍债券,这些债券实质上代表了对挥霍镇未来产出的索赔(债权)凭证。挥霍镇的一些经济学家预感到了问题:他们预见到,为了既能维持居民的饮食需求,又能偿还或仅仅是支付债务利息,最终挥霍镇的居民将不得不工作超过每天八小时。但挥霍镇的人对此厌听预言,毫不在意。
与此同时,节俭镇的居民开始感到紧张。他们不禁要问,一个懒散岛屿的欠条究竟有多可靠?于是,节俭镇改了策略:虽然他们仍然保留一部分债券,但大部分债券变卖给了挥霍镇的居民,换回挥霍元,然后用这笔钱购买挥霍镇的土地。最终,节俭镇完全拥有了挥霍镇。
到了那时,挥霍镇的居民就被迫面临一个严峻的公式:他们不仅必须恢复每天工作八小时以维持基本生活——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商品可以拿来交换了——还必须额外工作,用来偿还债务,并支付节俭镇所购买土地的租金。实际上,挥霍镇已经被购买,而非征服,所“殖民”。
有人可能会辩称,挥霍镇未来必须永远向节俭镇运出的未来产出的现值,只相当于节俭镇当初所放弃的产出,而因此双方其实得到了公平的交易。然而,由于挥霍镇的一代人享受了免费的好处,而后续几代人则永远为此买单,用经济学术语来说,“代际不公”现象就非常严重。
让我们以家庭作比:假设我,沃伦·巴菲特,能让我一生中所有的供应商接受一份由巴菲特家族出具的欠条,这欠条承诺由我的后代以商品和服务再加上利息来偿还。从这个角度看,这可以被视为巴菲特家族与其债权人之间达成了一笔公平交易。但我的后代们未必会为这种交易喝彩(甚至,他们可能试图赖账)。
再回到那两个岛屿的比喻:迟早,挥霍镇政府在由于偿还债务压力与日俱增而奏效之后,会决定采取极具通胀倾向的政策——也就是发行更多的挥霍元,以稀释每一单位挥霍元的价值。毕竟,政府的理由是,那些惹人厌烦的挥霍债券仅仅是对未来特定数量挥霍元的索赔凭证,而不代表具有固定购买力的现钞。简而言之,降低挥霍元的价值便可减轻这个岛屿的财政痛苦。
正因如此,如果我是节俭镇的居民,我宁愿直接购买挥霍镇的土地,而不是买政府债券。大多数政府往往会觉得没法像稀释外国人持有的债券那样轻松地没收外国人拥有的资产。暗地里偷盗,总比明目张胆用武力来得更能让人“心安”。
那么,这些岛屿故事与美国究竟有何关系?简单来说,从二战之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配资理财,我们曾以勤俭持家的方式运作,定期向国外出售大于我们进口的商品。同时,我们也把盈余投资到国外,结果是我们对外的净投资——即外国资产持有减去外国对美资产持有——从 1950 年的 370 亿美元上升到 1970 年的 680 亿美元。那时,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净值”既包括国境内的所有财富,也包括全球财富中很小的一部分。
再者,由于美国在对外拥有净资产,我们可以获得净投资收益,这部分收益,再加上我们的贸易顺差,就成为了第二来源的可投资资金。我们的财政状况就像一个人既储蓄部分工资,又将原有积蓄获得的股息再投资一样。
但到了 1970 年代后期,贸易形势逆转,开始出现大约占 GDP 1% 的逆差。这当时并不算严重,特别是因为净投资收益依然为正。事实上,借助复利的力量,我们的净资产最高在 1980 年时达到 3600 亿美元。
然而,从那以后,一切开始走下坡路,尤其在过去五年中,下降速度显著加快。我们目前每年的贸易逆差已经超过 GDP 的 4%。同样令人担忧的是,世界上其它国家所持有的美国资产比我们持有其他国家资产多出惊人的 2.5 万亿美元。其中一部分 2.5 万亿美元投资于各类债权凭证——美国政府和私人发行的债券——另一部分则投资于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
实际上,我们的国家就像一个极其富有的大家庭,拥有一座庞大的农场。为了消费比生产多 4% 的商品——这就是贸易逆差——我们日复一日地既卖掉了农场的一部分,又增加了对剩余部分抵押贷款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 2.5 万亿美元的净外国所有权,不妨将其与公开交易的美国股票市值 12 万亿美元、同等数额的美国家庭住宅市场,或者我估计的总计约 50 万亿美元的国民财富作对比。这些对比表明:以房地产为例,已经转移到国外的财富大约占我们国家财富的 5%。
更重要的是,按照当前的贸易逆差水平,外国对我们资产的持有量每年大约增加 5000 亿美元,这意味着,每年贸易逆差都会使外国在我们国民净值中的占比增加一个百分点。随着这种所有权的增加,流出美国的净投资收益也会不断增加。这样,我们将不得不向世界支付不断增长的股息和利息,而不像过去那样成为净收益方。我们已经进入了“负复利”的时代——告别以往的丰厚回报,迎来更多痛苦。
经济学 101 告诉我们,国家不可能长期承受不断扩大的巨大贸易逆差。据称,在某个节点上,一个热衷消费的国家的挥霍行为会因货币汇率的调整以及债权国不愿意接受大笔欠条而受到遏制。事实上,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上许多挥霍国在过去数十年中都曾突然遭遇信贷断供,正是这种机制在发挥作用。
然而,美国享有一种特殊地位。实际上,我们今天可以为所欲为,因为我们过去的财政行为实在是卓越非凡——而且我们极其富有。无论是我们的支付能力还是支付意愿,都从未受到质疑,我们仍然拥有一大堆高质量的资产作为交换消费品的筹码。换句话说,我们的国家信用卡允许我们刷出令人瞠目的额度,但这张信用卡的额度却不是无限的。
因此,现在正是停止用资产交换消费品的时候,我也有一个计划来实现这一目标。也许我的办法听起来像花招,实际上它是一种换了个名字的关税。但这关税依然保留了大多数自由市场的优点,它既不保护某个特定行业,也不会惩罚某个特定国家,更不会激化贸易战。采用这一计划,我们不仅能够增加出口,还有可能推动整个世界贸易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这一计划能使我们的账目恢复平衡,而不会导致美元大幅贬值——我相信后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的做法是:对美国所有出口商签发我称之为“进口证书”(ICs)的凭证,其数量等于他们出口商品的美元价值。然后,每个出口商再将这些进口证书出售给那些希望将商品进口到美国的买家——无论是国外的出口商,还是美国境内的进口商。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进口商要进口价值 100 万美元的商品,他就必须拥有相当于 100 万美元出口额所产生的进口证书。其必然结果就是:贸易将实现平衡。
由于美国每月的出口总额约为 800 亿美元,因此每个月大约会发行 800 亿张进口证书,这些证书肯定会在一个极为活跃的市场上交易。随后,市场竞争将决定那些想向我们销售货物的各方中,究竟谁来购买这些证书以及支付多少费用。(我设想,这些证书会设置较短的有效期,可能为六个月,以此防止投机者囤积。)
为便于说明,假设每份进口证书售价为 10 美分——也就是每份代表 1 美元出口额的证书卖 10 美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相当于意味着美国生产者通过将商品出口而销售所得,再加上进口证书所带来的额外收入,总共可获得比在国内销售高出 10% 的收益。
在我看来,许多出口商会认为这实际上降低了成本,使他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降低产品价格。尤其是对于那些大宗商品来说,这种行为会更为明显。例如,如果铝在国内售价为每磅 66 美分,而进口证书的价值为 10%,那么国内铝生产者在出口时只需定价大约每磅 60 美分(再加上运输费用)仍然可以赚取正常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产品就会变得更加具有竞争力,出口也将大幅增长。与此同时,国内就业岗位数量也会增加。
当然,对于那些向我们出口的外国商人来说,经济形势会变得更加严峻。但不论我们采取哪种贸易“解决方案”,他们都得面对同样的问题——而毫无疑问,我们的确必须找到一个解决办法。(正如赫布·斯坦所说:“如果某件事情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它终究会停止。”)从某种意义上说,进口证书方案会给出口到美国的国家极大的灵活性,因为这一计划并不处罚某个特定行业或产品。最终,究竟什么样的产品在美国销售,由市场自由决定,进口证书只决定了销售货物的总美元额。
设想一下,假如一辆汽车以 2 万美元的成本进入美国市场,根据这一新计划并按进口证书 10% 的估值计算,进口商的成本将上升到 2.2 万美元。如果这辆车的需求异常旺盛,进口商或许可以将全部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竞争压力将迫使外国制造商分担其中部分甚至全部 2000 美元的进口证书费用。
进口证书方案绝非无成本之举:它会对美国消费者产生一些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部分进口产品价格会上涨,某些在国内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也难免跟着调高。因此,进口证书的成本,无论全部还是部分,通常都会起到对消费者征税的作用。
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缺点。但如果任由美元贬值或我们不断提高针对特定产品的关税、实施进口配额,其后果显然会更糟。在我看来,进口证书方案的不良后果相比之下要轻得多,因为它既具有实效性,又能较温和地实现目标。最重要的是,与当我们任由局势发展、不断将国家净值转移到国外所带来的巨大痛苦相比,眼下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只不过是小问题。
我相信,进口证书很快就能使美国的贸易实现平衡——这个平衡水平将高于当前的出口水平,但低于目前的进口水平。这些证书将适度帮助我们所有行业在全球市场上竞争,即使最终由自由市场来决定哪些产业拥有“比较优势”。
这一方案不会被那些净出口国所复制,因为在它们的市场上,进口证书将毫无价值。那时,主要出口国会不会采取其他报复措施?这会不会引发另一场类似斯姆特-霍特利关税战?答案几乎是否定的。在斯姆特-霍特利时代,我们曾经拥有过一个不合理的贸易顺差,并试图将其维持下去。而如今,我们正面临一个整个世界都公认必须纠正的、有害的贸易逆差。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一直在与不断变化的惩罚性关税、出口补贴、配额、与美元挂钩的货币等众多贸易屏障作斗争。许多主要出口国长期以来都用这些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的工具来获取越来越多的顺差——但迄今为止,大规模的贸易战始终没有爆发。简言之,一个仅仅为平衡全球最大贸易赤字国账目的提案,不会轻易引发贸易战争。主要出口国在过去表现得都相当理性,未来也将如此——尽管和以往一样,它们可能有意让我们相信它们会采取不同的做法。
按照进口证书方案的设想,其最终可能的结果,是出口国在经过一番初步的姿态展示后,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鼓励从我们这里进口。以____为例,如今____每年向美国销售大约 1400 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而从美国采购的仅约 250 亿美元。如果实施进口证书方案,____的一种应对策略,可能是每年购买 1150 亿张进口证书来弥补差额。但____也可以选择减少对美出口,或者增加从美国的采购。后者对____来说或许更容易接受,而我们也应当希望如此。
如果我们的出口增加,从而进口证书的供给扩大,其市场价格就会下跌。事实上,如果我们的出口足够扩大,进口证书最终可能变得毫无价值,从而使整个计划失效。面对这种可能性,一些重要的出口国可能会迅速取消它们目前用来抑制我国产品出口的各种机制。
如果我们实行进口证书方案,我们可以考虑在过渡几年内故意保持一个相对较小的逆差,这样可以使国际市场逐步适应,直到我们达到理想状态。在执行这一方案的过程中,我们的政府可以每月拍卖一些“额外”进口证书,也可以直接将这些证书拨给那些急需增加出口的欠发达国家。后者做法无异于一种特别有效且受人欢迎的对外援助形式。
最后,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我曾经叫过狼来了。总体而言,美国那些悲观主义者的击球命中率历来不高。我们的国家总能证明,那些对我们经济潜力或韧性持怀疑态度的人都是愚蠢的。许多悲观的预言家低估了那种让我们克服曾经看似凶险问题的活力。我们依然拥有一个真正了不起的国家和经济。
但我认为,贸易逆差问题将会考验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美元温和下跌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减贸易逆差,但不足以遏制国家净值的持续外流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收益赤字的不断膨胀。
也许还有其它比我的方案更合理的解决办法。然而,空想——连同其老搭档“吮拇指”——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必须采取行动,阻止我们国家财富的迅速流失,而进口证书似乎是以最温和、最确定的方式达成目标的方案。请大家牢牢记住,这不是一个小问题:例如,按照世界其他地区目前对美国进行净投资的速度,它们每年几乎可以购买并囤积我们公开上市股票总值的近 4%。
在伯克希尔评估商业决策时,我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曾打趣地说过一句话:“我只想知道自己究竟要在哪里死,这样我就绝对不会去那里。”制定我们贸易政策的人们应该谨记这一忠告——避开那样的挥霍镇。
——
沃伦·巴菲特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伯克希尔·哈撒韦
(转自:智堡Mikko)配资理财
配资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