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下午,在延安中路1200号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展厅,黄浦区发展改革委员会、区委社会工作部、区信访办联合以“共绘发展蓝图、共筑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展市民圆桌会,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为黄浦区“十五五”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18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代表齐聚一堂,从不同的视角提出“金点子”。
街区活力咋提升?
“淮海中路作为深受境内外游客和本地居民喜爱的消费目的地,近年来面临商业业态逐渐衰退的挑战。”五里桥街道桥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钱姝磊指出,淮海中路正面临部分店铺关张、客户群体单一等现实问题。
她建议从三个维度着手提升街区活力。一是丰富商业形态,引入兼顾老年休闲、中年社交与青年探索的复合型业态,提升不同人群的日常黏性;二是聚焦国际游客需求,引入国际知名品牌和各国特色餐饮等,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首选地;三是鼓励商户优化店铺运营模式,为新品牌或初创企业提供更灵活的发展空间。同时,建立定期调研机制,把握消费趋势,增强淮海中路的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
在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黄浦区民营经济协会支部书记施俊结合黄浦区小微企业数量多、个体工商户密度高的实际,建议搭建三类平台——政策赋能平台、资源对接平台和人才技术平台,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韧性与联动能力。上海跑下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渊则提出“企业点单、院校授课、政府补贴”的企业定向人才培养机制,以此支撑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
来自外滩投资集团的马宁则关注外滩空间的更新提升。“市民对外滩的刻板印象,一个是‘挤’,一个是历史建筑的‘疏离感’。”她建议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释放地下空间潜力,同时打造更多的文化艺术空间,使外滩真正成为市民与游客“想留下来、坐下来、记下来”的公共文化场所。
人才怎么“留下来”?
多位建议人将教育视为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点,展开了多维讨论。
上海市大同中学教师顾博凯指出:“黄浦区的优势很多,比如资源高度聚集,发展平台广阔,多元文化并行,城市功能完善。但这些都不足以留住人才。”他认为,一方面,高居不下的安居成本让优质教师“留不下”;另一方面,巨大的教学压力与福利待遇的缺口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他建议构建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提高骨干教师的补贴水平,同时通过政策鼓励学校设置“咖啡吧”“书吧”等放松空间,提升教师的获得感与归属感。此外,他还提议由区层面定期举办教育高峰论坛,推动教师间的深度交流与共同成长。
从政策规划层面,上海市教育督导事务中心主任毛爱群建议黄浦区在“十四五”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教育资源的分布结构与育人理念,补齐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短板。同时加快推进数字化教学与多元评价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城区特色的“教育创新试验田”。
银发经济是“朝阳”
在民生事业板块,社区养老成为焦点话题。
区人大代表耿文蕙建议将“宜养”理念融入社区建设,打造集就医、照护、文娱等于一体的一站式养老服务综合体,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她还提出,要配备专业护理团队和智能健康检测设备,同时完善精神文化关怀体系,进一步激活银发经济发展动能。
“老龄问题看似是‘夕阳’,但老年产业其实是一片‘朝阳’。”已经退休的南京东路街道市民顾宪从居家养老的角度出发,提议依托黄浦区老年人集中分布的区域特点,建立以“医养结合”为导向的点对点服务机制,为老年群体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也为社区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来自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规划交通院的何静指出,黄浦部分老旧小区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也面临着配套不足、设施老化等现实挑战。她建议在推进全要素基础设施改造的同时,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社区更新重点,强化针对特殊人群的精细设计,提升社区的包容性与韧性。
“只有让更多市民和市场主体广泛参与,规划才能真正落地见效。”圆桌会进入尾声,听取了参加圆桌会的市民朋友们的发言后,黄浦区发展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群华感慨收获良多,“笔记记了好几页”。她表示,希望将在座各领域“专”家的专业建议,“转”化为可实施落地的具体举措,更好地“传”递百姓心声,“传”承城市精神,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黄浦区信访办副主任戴革平表示,下一步,对有价值的建议,将继续深度挖掘,力争打造更多精品建议,更好助力城区高质量发展。
配资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