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别人相处,尤其是走得近的时候,是不是真挺容易感受到对方那点小孩子气?有时候明明是个日常工作里稳重靠谱的大人,但只要遇到恋爱对象,就好像突然切换了频道,撒娇、耍赖什么招都用上了。其实吧,这种现象还真不是偶然,心理学那边早就有说法,说人的心里一直藏着一个没长大的小朋友,只不过平时藏得深,等碰到觉得安全的人才会冒出来。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过那种在喜欢的人面前故意装可怜、撒点娇的经验,哪怕年纪再大,这种欲望也不会消失,反而可能因为遇到了懂自己、会宠自己的人被无限放大。于是,你会发现,原来所谓的“成熟”,有时候只是在外人面前装出来的壳。
其实,心理动力学这一块说得蛮有道理。埃里克·伯恩搞的那个交流分析理论,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分成了三部分:像爸妈那样的“家长状态”、讲道理处理事的“成人状态”、加上那个贪玩又敏感的“儿童状态”。尤其处在恋爱这样的亲密关系里,那股想依赖人、被爱的小孩劲儿就特别容易被引出来。小时候我们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等长大了,类似的需求会在伴侣那复现。
展开剩余66%迈克尔·巴林特还专门给这种情况起了个名字,叫“良性退行”。大概意思是,当两个人足够信任、彼此有安全感时,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想要撒娇、依赖的行为,不是装的,而是打心底愿意把最脆弱、真实的一面亮出来。研究里说,这种表现其实挺有益,一方面能修补小时候没满足的情感空缺,另一方面也会让两个人的感情更稳固,因为你得到了“被理解”和“被包容”的机会,感情自然越来越深。
不过这路子也有翻车风险。按心理学的说法,退行不光只有“良性”这么一种形态,还有一种“恶性退行”——这个就有点糟糕了。想象一下那种控制不住情绪,动不动大哭大闹,完全把对方当爸妈一样索取,明明成年人了却完全不会自我调节——这就是恶性退行的典型表现。其实要求伴侣永远像父母那样宠你,这种期待本身就太善变了。等发现现实没有满足你所有需求时,就开始用负面情绪绑架对方,比如翻旧账、冷暴力、闹分手。这种关系,很累。
大家经常会觉得——“孩子气”嘛,多点撒娇挺甜的。但如果每次遇到矛盾都靠情绪发泄、死缠烂打,对方迟早也会受不了。比如遇到不合心意的事情,不愿沟通解决方案,随便闹脾气,一言不合就把“分手”挂嘴边,甚至用自伤威胁,结果就是关系越来越紧张。这里头的细节特别多,有人习惯动不动小题大做,或者一旦受挫马上否定自己,背后反映的其实都是对亲密关系极度的不安全感。
追根溯源,早期亲子关系有很大影响。如果小时候爹妈给的爱足够多、足够稳定,长大就能自信、独立,和伴侣也大多能“良性退行”,偶尔装傻撒娇,感情反倒越走越近。如果小时候老缺爱,或者经历过情感创伤,那成年后在亲密关系里可能就会特别敏感、爱多想,各种情绪小剧场轮番上演,搞得双方都很累。
但话说回来,就算发现自己有点恶性退行的苗头,也不是啥不能改的事。重要的是看清楚问题在哪,有些心理学方法管用,比如试试“觉察-接纳-表达”这几个步骤。先问问自己,现在到底在焦虑啥,写下来也可以;再提醒自己,这些感受是真的,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最后,找到合适的方式和对方沟通,比如直接说:“我现在挺难受的,因为XX,希望你能……”,别憋着也别拐弯抹角,要不然误会只会越来越多。还有平时多给自己一点认可,比如偶尔奖励自己,穿穿喜欢的衣服,买点小东西哄自己开心,学点新东西。这些小动作,表面不起眼,其实久了能帮你构建属于自己的小安全区。慢慢地,等你明白自己那些情绪到底从哪儿来的,下次再想耍赖撒娇的时候,也能更加自如、有分寸,不会让爱变成负担。
说到这儿,其实很多情侣之间的小打小闹,归根结底都是那颗“内在小孩”在作怪。适当地孩子气配资查询网站,确实能让关系更有趣。可一旦缺乏自控,成天钻牛角尖,那就真的需要停下来,好好想想怎么调整,总不能让感情陷在无休止的情绪拉锯战里,对吧?
发布于:广东省配资盘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